第六十三章黄子澄的机遇

  第六十三章黄子澄的机遇

  黄子澄从云南而来,风尘仆仆的来到北京。

  在北京城头外,心中也很是恍惚。

  黄子澄这些年在西南,做得好大的事业。先是云贵总督,后来有为第一任西洋总督。不仅仅安置了三个藩王就藩事宜,更是修建了西洋城。

  所谓之西洋城,就是在仰光附近修建的一座城池。并安置了最少十万汉人。

  这一件事情可不是那么好办的。

  整个大西南,都是缺少足够的汉人人口。连云南的汉人,都是从各地迁徙过去的卫所兵。几乎所有云南的汉人,从云南再迁徙汉人,根本做不到。

  这十万汉人,是黄子澄从各方面收集起来的。

  一部分,从军队之中硬生生的扣下来的。虽然说这一次南下做战,伤亡不多,但是热带气候,自然会有很多非正常的伤亡。

  而且何夕本意就是想让汉人往东南亚迁徙,很多士卒退役之后,留在当地。也是政策之一。

  只是,黄子澄却将几乎所有人都聚集在西洋总督府了。同样也将当地的百姓之中的汉人全部征召到西洋总督府之中。

  中国人在南洋乃至于西洋的经营,并不是从明代开始的。当地也是有一些汉人的。

  当然了,这些汉人有一些是近些年过来经商的。另外还有当地会说汉话的人。

  这一点上,黄子澄不为己甚,条件放得很宽,这十万所谓的汉人,到底有多少是真汉人。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子澄在东南亚建立起一个坚定的汉人堡垒。

  凡事,未虑胜,先虑败。

  缅甸方面与东边湄公河湄南河流域是不一样的。那里有一个海湾,也就是泰国湾。与南海相连,只有水师在,大军从广东到达各地,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即便考虑一个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大明内乱,派不出兵力支援,但是南洋各地藩王也能有一些援军。

  但是西洋总督府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从那一条路过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从地理上来看,缅甸与南洋地区是有些割裂的。甚至将缅甸划入南亚也不是不可以的。

  历史上缅甸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就非常亲密。

  缅甸史书琉璃宫史中,就记载了大量与印度相关的事情。

  从各种方向上来看,缅甸是大明控制最偏远的地方。一旦大明内部出现问题,或者面对各方面强大的敌人,或者说是缅甸各地内乱。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西洋总督府,也能坚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在断绝后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数年,数十年之旧。

  正如,安西都护与大唐消息断绝之后,依旧坚持了几十年。

  黄子澄代表了很多一些人。对大明迅速扩张,内心之中也是有忧虑的。担心过度扩张带来的反噬。

  这不怪他们。毕竟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过度扩张带来的地方崩溃。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支撑大一统帝国是有极限的,占据地方越大。就越容易失控。失控有很多方式。比如藩镇割据,比如统治崩溃,原本的根基为当地蛮夷所有。

  大唐的崩溃,给很多人思考。什么辽金西夏日本,本质上都是继承了唐代的遗产。

  维系原本汉地不扩展,处于农业时代的生产力考虑,并不能说不合理。只是很多人都没有从原本的思维之中转变过来。

  虽然而今大明生产力发展很快,大明一片繁华,但是这种繁华,真比得上汉唐之际最繁华的时候,也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黄子澄就存着这样的心思。

  黄子澄虽然接受了何夕很多学说,但是骨子里是一个儒生。很多想法都是儒家的想法,即便他努力改变了。但是一些东西,却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都已经塑造出来的东西,几乎是深入骨髓之中,不可动摇。

  黄子澄本质上是一个新旧结合人物。就如同历史转折点上,梁启超,康有为,袁世凯这些人物一样,身上都有新旧两面。因为选择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

  这一次,黄子澄来北京城,就是朱雄英召见。

  来到北京城后,黄子澄自然是第一时间去见朱雄英。

  朱雄英自然询问黄子澄西南的情况,黄子澄一一禀报之后朱雄英说道:“以黄先生之鉴,对朝廷大军开拓南洋,有什么想法?”

  黄子澄说道:“何大人,天纵之才,国士无双,乃至千年不出的人物。高瞻远瞩,是黄某远远不能比拟的。对何大人所行之国策,纵然有一些偏差之处,也在何大人算计之中。只是,何大人高风亮节,急流勇退。在他之后,很多事情就有问题了。”

  朱雄英淡然说道:“你的意思是,何首辅的政策是有偏差?”

  黄子澄说道:“不然,天下汹汹,如脱缰烈马。而何大人,高明之极,不管什么样的局面,都能如履薄冰。轻易渡过,但是天下只有一个何大人。天下人无人能替代何大人。事因人而变。”

  黄子澄对何夕的政策,并不是没有意见与想法的。

  但是大方面的矛盾没有,无非是一个政策激进与否的事情。

  何夕想要趁着南北战争的余威,一下子将事情给办了。但是黄子澄内心里还是求稳定的。而且,何夕与黄子澄之间,对于未来的想法,也是有区别的。

  何夕是要推行新法。黄子澄也赞同。

  何夕要做的,是发展生产力,他内心之中,有一条清晰的路线要走的。

  黄子澄内心之中却是没有的。

  他想的仅仅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明。但是这个大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何夕内心之中有模板。但是黄子澄这里却是没有模板的。

  在何夕的狂飙突进的政策下,黄子澄内心之中也有很多担心的。

  之所以没有反对,一方面是碍于何夕的威武与恩情,不会也不敢直接反对。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何夕能力的信任,觉得什么样的局面都能玩得转。

  如果何夕一直秉政,黄子澄内心之中,即便有所担心。但也会压下来,不会向任何人表示。

  但是而今不一样了。

  何夕要退下来的。

  朱雄英听了黄子澄的话,叹息一声,说道:“这就是朕担心的事情,黄先生愿意为朕分忧吗?”

  黄子澄说道:“臣自然愿意为陛下效力。”

  朱雄英说道:“你知道马上要召开的国会吗?”

  黄子澄说道:“自然知道。”

  朱雄英说道:“姑父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已经决定,在国会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就藩海外,下半辈子就打理自己家业了。朕也是劝了好几次,都不能改姑父之志。只是姑父这一走,这江山社稷,朕该怎么办?朕一直心存戒惧。正如你说的,有些事情,姑父做来,是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对于朕来说,却是战战兢兢如屡薄冰啊。”

  “所以,朕想让你继任首辅。你意如何?”

  黄子澄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最大馅饼落到了他头上。

  可以说,下任首辅是谁,是整个大明最大的悬念。黄子澄也暗自猜想过,这个人是谁?但是他想来想去,也没有觉得是自己。

  毕竟,他觉得自己离开大明中枢太久了。又没有参与过南北战争。

  这方面资历太差了。难以服众。根本不可能成为首辅之选。

  却不知道,这些缺点都是优点。

  随着何夕的任期即将到任。谁是下一任首辅是谁,自然也在朱雄英的权衡之中,朱雄英想过很多人。他之前的选择就是解缙。

  解缙的资历足够。

  虽然说,解缙在何夕身边是小辈。但是当时北京兵危战急,解缙从南京归来,充任内阁,也算是可以的。

  但是何夕一巴掌将解缙打到了中亚,去出使燕国。

  当然了,算算时间也要回来了。

  只是,何夕给解缙这一下,让朱雄英有了重新的思考。

  思考,他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的首辅。

  首先,这个首辅要有信任感。

  不仅仅是朱雄英要信任,也是何夕要信任。

  何夕重视何夕的事业,他不能接受自己的事业被推翻,这一点不给何夕保证。朱雄英相信何夕一定会留下其他的手段的。

  其次,这个人也要朱雄英相信,最少不能完全倒向何夕。或者其他人。

  其三,这个人有能力,能镇得住内阁场面。能理顺朝廷上的事情。而且不能太有威望。否则的话,另外一个何夕就出现了。

  朱雄英想想,都觉得可怕了。

  他不想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不想再有何夕这样的强势首辅。

  他最后想到了黄子澄。

  黄子澄没有参与南北之战,是他最大的本钱,因为黄子澄与军方没有关系。无他,军队势力的蓬勃发展就是在南北战争之中。而黄子澄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资历。

  而大明朝廷文官体系,却是何夕在辽东就建立的。虽然有很多人进进出出,但是本质上,还是那一批人,这些人可都是黄子澄曾经的下属。

  https://wwwbq90cc。https://mbq9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