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特种部队——短剑 9.三千双眼睛盯着他们

侦察兵要捕俘的这座高地,正是这支部队准备攻打的前沿阵地。

进攻之前,首长指示侦察兵先期到达高地,捕捉俘虏,弄清阵地上的情况,为大部队进攻做准备。

侦察兵是训练有素的,这支队伍已经多次出入越军阵地,捕捉的俘虏比他们自己的人还多。按理说,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这次却不同,三千多名官兵都在盯着他们,等待他们的佳音。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这还算不了什么,难的是他们要攀登上的那座山比任何山都怪得让人难以琢磨。

那是一座无名高地,在越南,老百姓们都叫它公鸡山。在军用地图上,它叫七八一高地。

这座山的确生得很怪,整个山脉走向就象一只啼叫的公鸡。它头朝南,尾巴朝着中国。根据作战命令,大部队要从这“尾巴”上发起进攻。

夜晚,侦察兵们来到山的脚下。

这“尾巴”也的确翘得太高了点。越军的哨所修在那翘起的尾巴尖上。尖下是二十多米高的悬崖。

那悬崖也生得怪,靠近中国方向的山脚却深深凹了进去,象是哪个采石匠在这里挖跑了宝石似的。顶部靠近越军哨所的位置却大大方方凸出来一大截。兵们说,要不是打仗,这里开发成风景区,比黄山风景不会差多少。那悬崖上连树杈草藤也不长,光秃秃白花花的一片,就象一块巨大的银幕从天上飘落下来。

侦察兵就要从这里爬上去,要把“尾巴”尖上的越军给捉下来。显然,这鬼地形是不肯给侦察兵开绿灯的。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不单单是两句豪言壮语。兵们说得到,也能做得到。

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从悬崖上打主意。班长选了两名攀登能手,让他们抠着石缝,攀上顶部去固定绳索,其它人掩护他俩的行动。

两位攀登能手都是广东人,一名叫周正,一名叫黄小春。他俩同期入伍同期干上侦察兵这行当。或许是他们并不高大的个头和机灵的手脚为他们帮了大忙,在侦察连的每次考试中,他们的攀登技术总比别人好,记分栏里,他俩红色箭头升得老高老高。

又一次考试!对他俩来说,这次考试却非同往常,这是一次血与火的考验,是一次生命与大自然的搏斗,更是一次技巧与智慧的撞击。

他俩豁出去了,胜败在此一举。

侦察兵们注视着他俩,三千多双眼睛注视着他俩。

两双脚和手在岩石中缓慢地移动,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石壁上留下了他俩深深的印迹。

汗从身上流,血从手脚流。

山死一般地寂静,只有两名侦察兵重重地喘气声锤击着石壁。

胜利的喜悦常常伴着勇敢诞生。两个小时之后,奇迹终于发生了,凭着智慧和勇气,他俩攀到了顶部,把那根系着多少人性命的绳索拴到了一棵大树上。

兵们为他俩暗暗祝贺:攀登能手,果真名不虚传!

夜还是那样静。根据安排,他俩沿着绳索下到底部休息。因为他们的体力的确消耗得太多了。

既然已经上来,何必下去呢?两名勇士向班长发信号,要求留在上面接应大家。

班长没有批准。战场上是来不得半点犹豫的。指挥官们有这么一句口头禅:“说了就办,就是错了也要先执行。”军人就是服从。

他们抓住绳索,一前一后开始往下滑。

突然,就在他俩腾空的一瞬间,一个非常非常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只听“咔嚓”一声,那根载着他俩的绳索突然断了。

“啊……”失声的呼喊撕碎了山野的宁静,撕碎了士兵们的心。

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场面实在太惨烈了!

“打,打他狗日的!”愤怒的子弹从侦察兵的枪管里喷了出来。

可惜!山太高,悬崖太陡,天太黑了,子弹无法命中目标。这是一次“人为”的事故。在越军哨所前,一位哨兵在两位侦察兵攀到山顶时发现了他们。他很精,没有声张,只身躲在阴暗处观察他俩的行踪。当他发现两位士兵把绳子系在一棵树上,然后顺绳而下时,他起了歹心,悄悄从腰上取下一把锋利的匕首,伸向了那根绳索……

第一方案失败了,侦察兵开始执行第二个方案。三千颗心在为他们激烈地跳动。

“正面牵制,两翼迂回上山。”公鸡的“屁股”靠不住,班长指挥侦察兵来到公鸡的“腰部”。

这次伏击非常成功,背后一刀,越军防不胜防。不到半小时,侦察兵捣毁越军哨所,生擒五名俘虏。

这时,天快亮了。大部队在下边正焦急地等着他们。后边,越军的后续部队又快增援上来了。

怎么办?沿“腰部”返回,路途很远,又怕碰上越军。沿山崖下去,这么高,俘虏怎么往下放?放下去跑了怎么办?

急中生智,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全部用绳子把俘虏的手和脚捆绑起来,然后一个个放下去。

好!就这么办。俘虏们被捆成了“肉团”。一个个在悬崖上打起了“秋千”。

命运有时候就象一个循环的螺旋体,转去转来,最后转到自己头上。就在两位侦察兵殉难的地方,那位砍断绳索的越南士兵摔断了腿子,万幸的是他还保住了性命。其中四名俘虏也被撞得晕头转向。他们待在山谷里,一动不动,等待他们的将是另外一种命运。

三午名官兵攻上去了。

无论哪个士兵经过那陡峭的悬崖,总忘不了回过头去看看那深深的谷底。因为那里留下了战友的尸骨和鲜血,留下了他们“吊俘虏”的奇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