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杨坚出世 少年时代

中年得子,杨忠当然大喜过望。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历代皇帝诞生,不都有许多灵异现象吗?杨坚有吗?当然有。

《隋书·高祖本纪》记载:

高祖以大统七年(五四一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这是官方版的灵异故事。

这段故事虽然话不多,但是包含杨坚早年的重要资讯,我们当然得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其实可以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紫气充庭,神光满室。”这是真的吗?这种红光紫气的故事我们见多了,基本都不可信,帝王神话而已。当然,若是生在朝霞四射的早晨或彩霞满天的傍晚,就算小老百姓的孩子,说不定会伴随着点紫气神光,只是没人记录罢了。

第二部份,“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这是不是真的呢?大体上是。

事实上,杨坚不仅生在寺院里,而且确实是由名为智仙的尼姑在寺院养大的,与佛教的缘分比从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深得多。问题是,朱元璋是穷人,不得已到寺庙讨生活,杨忠好歹是将军,为什么要把儿子交给尼姑养呢?这一方面当然说明杨忠信佛,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杨忠太爱这个孩子了。

中年得子,唯恐养不活,怎么办呢?当时人普遍信佛,不如托身佛门,让佛祖帮忙照顾。所以才让尼姑放在庵里养大。但是,真要放在尼姑庵里,自家人不能随时照看,杨忠岂能放心。怎么办呢?他不是将军吗?房子多,便把自家房子部份改做寺院,请当时鼎鼎有名的神尼智仙住持,和《红楼梦》里的槛外人妙玉住进贾家家庙栊翠庵一样。这样一来,杨坚是进寺不离家,佛家和世俗的好处都顾及了。

再看第三部份,“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这部份是不是真的呢?半真半假。

假的是哪部份?“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肯定是假的,因为这很畸形,根本不是正常人的长相;手上有字可信可不信,和各旅游景点所谓的犀牛望月、仙人指路一样,看得出看不出全凭想像力。

哪部份是真的呢?“目光外射”是真的。所谓目光外射其实就是双眼炯炯有神,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也是权威人格的表现。前面提过,杨忠本人就是个美男子,身材高大,美髯飘舞,很符合当时的审美观。这样的身材遗传给杨坚,再加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是非常引人注目。后来有很多人帮杨坚看相,都说他容貌非常,可能就是折服于他雄伟的外表和精光四射的眼神。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一个孩子,爸爸是将军,难免仗势欺人;还是中年得子,难免娇生惯养;又在尼姑庵里长大,难免带点女性气息,这应该是二世祖,长大不会有什么出息。是不是呢?

还真不是这样,杨坚从小就老成持重。我们看他两个表现:

第一、清心寡欲。杨坚成年后曾经说:我从小在尼姑庵长大,喜欢吃素,喜欢听寺里的钟声,大概前世就是和尚。换言之,尼姑庵没给他造成什么女性气息,反而造就他教徒般的清静性格。

第二、不苟言笑。严肃到什么程度呢?《隋书》有句话说得好:“虽至亲昵,不敢狎也。”意思是这个人不管跟他关系多亲近,但你绝对不能捉弄他,不敢跟他开玩笑。从小深沉,天生是当领导的料。

照常理,杨坚应该是典型官二代、二世祖的形象,但他却少年老成,完全没有人们想像的二世祖的任何特点。这让人不解,杨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第一、西魏的大环境不给他当二世祖的机会。

我们说过,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杨坚家属于西魏。那么,东魏和西魏哪一方力量较强呢?

当然是东魏。为什么?

首先,东边经济实力强。东魏和西魏基本上以黄河为界。黄河几字形东边一竖再往东,即现今山西省以东就是东魏,都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几字形东边一竖往西,即陕西省往西才是西魏。这边地狭民瘠,经济条件比东魏差许多。

其次,东边的军事力量也强过西边。东魏和西魏的掌权者都出身六镇,他们的军事班底也都是六镇将士。但是,因为东魏占据原来北魏的中心地带,六镇将士绝大多数都归东魏,有十几万之众,而西魏只拿到六镇之一——武川镇的兵力,最初入关时甚至不满三千人,军事力量对比相当悬殊。

因为力量相差太远,东魏无时不想吞并西魏,连年进攻,咄咄逼人,而西魏则是疲于应付,自身难保。有一事最能说明两方力量对比情况。

当时,每年冬天,黄河水封冻后,东魏都有可能派骑兵偷袭。西魏打不过,只好派兵整天守着黄河,不光监视敌情,还得监视河水,一看见黄河结冰,便赶紧凿开,好让骑兵无法通过。靠河水阻挡东魏骑兵铁蹄,屈居守势的态势一望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西魏的领导集团天天想着救亡图存,因此励精图治,很有朝气。这种大环境可不允许腐化堕落的二世祖存在,相反,愈是将军的儿子,愈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为他天生负有重责大任。

第二、杨坚本人的教育环境非常严格。

杨坚十三岁前接受的是尼姑智仙的教育,十三到十四岁则是在太学读书。智仙是个尼姑,但从她游走权贵之家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个单纯的尼姑,相反,她有非常入世、非常政治性的一面。

智仙怎么教育他的呢?举两个例子就可以知道。

智仙为杨坚起了个小名那罗延。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金刚力士的意思。在佛教里,那罗延扮演护法神的角色。现在在寺庙里还能看到护法神左手持剑、右手持叉的形象。从这个小名看来,智仙非常清楚,杨忠将军这个儿子,虽然交给她养育,但并不是要当佛门弟子养育,相反的,这个孩子一定会接任将军,从事杀伐。有如此认识,智仙的教育当然会予以配合。

另一个。杨坚七岁时,智仙曾经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兴盛,同时,因为时局动荡,末世论、灭佛论也很有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智仙殷切期望她所养育的小孩将来能够护法,这不足为奇,但是,在幼小的孩子心中,还是“儿当大贵”这样的心理暗示更有影响力。

再看太学教育。尼姑的教育虽然方向不错,但是,毕竟较与世隔绝。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孩子真要成长,必须历经社会化的过程,跟更多人打交道,积累政治资本。

十三岁时,杨坚终于走出尼姑庵,到太学读书。太学是中国古代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在汉朝盛行一时。但是,后来天下大乱,太学日趋没落。西魏集团从六镇起家,本就是群赳赳武夫,没什么文化基础,即使是六镇的汉人,也深受鲜卑化影响,大都不学无术。幸好,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有见识,他知道,只凭武力无法在关中地区扎下根来,所以,他提倡学习,甚至在衙门里设置学堂,让部下白天工作、晚上扫盲。让官僚子弟到太学读书,也是其中一环。

太学生涯对杨坚而言十分重要。杨坚在太学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很快成了领袖人物,有了一批追随者。这是一张宝贵的关系网。事实上,后来帮助杨坚从北周小皇帝手里夺权的郑译,即杨坚在太学的同学。这样看来,不仅西魏的环境要求杨坚奋发向上,杨坚的早年教育也同样鼓励他有所作为。

说了这么多杨坚的身世和早年教养,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杨坚其人。在我看来,杨坚此时虽然还是少年,但是,他身上已经表现出几个至关重要的特征。

第一、背景深厚。他的祖上出身武川镇,父亲是西魏大将军,而武川镇军阀是当时西魏社会的最高层。在门阀体制下,这样的出身让他很容易进入政治高层,这也是他日后功业的基础。

第二、志向远大,教育良好。杨坚的出身决定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性格,而他的学习背景又决定了他文武双全的底蕴。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难得的素质。事实上,当时人们对杨坚的评价也确实如此。据史书记载,一代枭雄宇文泰看见杨坚后非常惊诧,赞叹说:“此儿风骨,非世间人!”可以想像,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十四岁那年,杨坚从太学毕业,被任命为京兆功曹。此一官职虽然只是长官征召,而非政府任命,不算正式官员,但是,杨坚毕竟从此迈出了他仕途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