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宠幸禄山 安禄山出身:偷羊贼的才干
安禄山是何许人?《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句交代:“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什么叫杂胡呢?就是唐朝人对粟特人的称呼。粟特人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为沟通欧亚两洲的物质与文化出力不少,现在博物馆里那种带着尖帽子、背着口袋、骑着骆驼的陶俑,塑造的就是粟特人的形象。在经商的道路上,粟特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聚居点,营州是他们在大唐境内建立的最东边的聚居点,在今天辽宁省的朝阳附近。安禄山就出生于营州。不过,安禄山并不是纯粹的粟特人,而是粟特和突厥的混血儿。他的父亲是粟特人,姓康;母亲是突厥人的巫师,姓阿史德氏。那他怎么会叫安禄山呢?据说是因为他母亲长期没有孩子,后来到阿荦山下祈祷,终于生下他,因此取名阿荦山,就是突厥语“战神”的意思。如果冠上父姓的话,当时就该叫康阿荦山。可是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姓安的粟特人,康阿荦山也就成了安阿荦山。再以后,和汉人打交道多了,又改成了比较汉化的名字——安禄山。
尽管安禄山起了个战神的名字,但是他的第一份职业并不是军人,而是个互市牙郎,也就是边境各民族做互市贸易的中间人、掮客。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呢?因为安禄山语言能力超强,通六蕃语(一说九蕃语)。可能我们现在听了觉得特别震撼,我们光学一门英语还那么费劲,安禄山多聪明啊,怎么能会那么多种语言?其实想想也好理解。首先,粟特是商业民族,祖祖辈辈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所以有粟特人血统的安禄山语言天分当然会比一般人强;另外,他的语言环境也好。安禄山生活在民族杂糅的地区,本身又来自国际家庭,母语至少就两种了,再多学几种语言也不特别困难。可能这样的人才在营州地区并不特别罕见,所以安禄山这个互市牙郎的收入也就是一般。赚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呢?安禄山只好又经营了副业——做贼,偷羊贼。
本来,这手偷羊那手卖羊,产销一条龙,日子过得也挺滋润。可是,就在这时,他的人生出现一次大的转折。怎么回事呢?当时河北北部地方生活着两个少数民族,一个是奚,一个是契丹,经常攻打唐朝的东北边境,搞得唐朝很是头疼,朝廷就新任命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让他镇守东北边境。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守珪一到任就开始整肃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小偷小摸行为。当时营州属于幽州节度使管辖之下,偷羊贼安禄山就在这个时候落入法网,要被执行死刑,以儆效尤。就在杀人大棒举起的千钧一发的时刻,安禄山大喊了一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壮士!”“奈何杀壮士”,这是中国古代的固定句式。当年楚汉战争时期,韩信这样说过;后来南朝梁时,周铁虎也说过;这大概就是异代不同时,而英雄所见略同吧!张守珪一听非常震撼,没想到,这个偷羊贼还有这样的心胸。再仔细一看,安禄山长得膀大腰圆、白白胖胖,一副虎虎有生气的样子,挺符合唐朝的审美标准,就把他放了,留在帐前,当了捉生将,也就是侦察兵。当兵之后,安禄山仗着人熟地熟,频频立功。有一次,张守珪让他带五个骑兵出去侦察敌情,过了半天,待安禄山回来,后面用绳子绑了好几十个契丹人。这不是一个顶两个,而是一个顶十个啊!这样的下属张守珪能不赏识吗?很快就把他提拔为平卢讨击使,这可是节度使手下的高级武官。不仅如此,张守珪还按少数民族的风俗把他收为养子。一条金光大道看起来已经铺在安禄山眼前了。可是好景不常,没过多久,一件最最倒霉、同时也最最幸运的事情降临在安禄山的头上,把他推到了唐玄宗眼前。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