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关算尽 偷鸡不成

青史留名的太平公主究竟是聪明女人还是笨女人?

说她是聪明女人吧,她在与李隆基的博弈中居然连续出现昏招。

说她是笨女人吧,她一度把李隆基逼得疲于招架,狼狈不堪。

她究竟是聪明女人还是笨女人呢?

要我说,聪明女人和笨女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凡事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就是聪明女人,过犹不及的则是笨女人。

太平公主本质上是聪明女人,只是她聪明反被聪明误!

公元712年七月,天空出现了彗星,在现代看来,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天文现象,而在古代,这一切被神化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他们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归结为上天示警,因此一旦国家出现灾难,很多皇帝都会压缩饮食,以示虔诚,表明自己已经收到了上天的短信息,正在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具体到天文现象,就代表着王朝祸福的征兆,比如彗星,估计便是每个王朝最不待见的东西,所以彗星在古代有“扫把星”的说法,既是说彗星的形状像一个扫把,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古代人认为彗星代表着不吉利。

现在大大的扫把星在大唐王朝上空出现,很多人看到了,天文学家看到了,太平公主也看到了。

这时太平公主灵机一动,她想做一下彗星的文章。

经过太平公主的授意,懂天文的法术师来到了皇帝李旦的面前,他告诉李旦:彗星出现,代表着世间将废旧立新,况且帝座和心前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太子要当皇帝了。

换作一般皇帝,此时的反应应该是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大骂一声:小兔崽子,他敢!

但李旦不是一般皇帝,他是历尽磨难、两次登基的皇帝,他没有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而是淡淡地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把皇位传给有才德的太子,而我又能避过灾祸,我已经下定决心了!)

这下太平公主坐蜡了!

按照她的计划,李旦应该在听完法术师警告后大发雷霆,然后一怒之下将李隆基废黜,这才是一个皇帝的正常反应,而不是现在这样。

其实,这就是太平公主不了解自己的哥哥了,自己这位哥哥半生在屈辱中度过,早就养成了宠辱不惊的习惯,对于他而言,皇帝也好,亲王也罢,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兄弟八人,能得善终的又有几人?他早已看透了发生在皇位之上的上上下下,他真的有些厌倦了。在他年轻气盛时,他想过做一个好皇帝,可惜他的母亲不给他机会;在他年近五十时,他本已经做好当一辈子平安王爷的准备,可惜他的妹妹又把他推上皇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算了,争来争去,争到手的又是什么呢?

淡定的李旦就此下定退位的决心,这一下让太平公主坐立不安。

一旦李旦退位,李隆基继位,自己这个姑姑还有好果子吃吗?这不是忙活了半宿,却错过了天亮吗?不行,必须阻止李旦退位。

太平公主不仅亲自出马,还发动站在自己身边的人轮番出马,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阻止李旦退位。面对众人的劝说,李旦平静地说:“中宗在位时,群奸用事,天象屡屡示警,我劝他早立太子,以化解天变,没想到还惹得他不高兴,我也惶恐不已,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现在同样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难道我只会说别人,自己却做不到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平公主只能转身去找一堵墙,此刻她除了挠墙还能做什么呢?

几乎与此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得知消息的李隆基火速进宫,跪倒在李旦的面前,满怀忐忑地问道:“儿臣只是立有微薄之功,就超越大哥成为太子,这已经让儿臣惶恐不安,唯恐不能胜任,现在陛下又要让位于儿臣,这是为什么呢?”李旦回应说:“社稷之所以安定,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劳。现在帝星有变,传位可以避祸趋福,你不用再怀疑了!”

请注意,这段话后半部分可能是真的,前半部分可能是假的。

不过,无论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李旦要让位的事实却是真的,这是让李隆基惴惴不安的事实,也是让太平公主追悔莫及的事实。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哥哥了解得还不够。

作为被太平公主推上皇位的皇帝,李旦对太平公主百依百顺,但同时陷入两难之中,一边是热衷于权力的妹妹,一边是日益成长的儿子,他这个中间人既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矛盾,又不能睁着眼睛视而不见,让眼睛正常的他装白内障,他做不到。

他唯一能做到的是,眼不见,心不烦!

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旦下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

面对这纸诏书,太平公主哭笑不得,本来是想拿彗星说事把李隆基拉下太子之位,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提前把他送上了皇位。

千错万错,都怪图纸拿反了,本来是要挖一口井,结果给人盖了一个烟囱。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公主仍然没有放弃,她又提出了建议,尽管李旦让位,但不要放弃所有权力,还是应该过问一下国家大事,也就是说一些核心权力还是要握在手中。

李旦想了一下,也同意了。

接到诏书的李隆基惴惴不安地走了进来,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这时李旦开口了,他对李隆基说:“你是不是觉得国家事务重大,还需要我过问一下?那好吧,昔日舜禅让给禹,还要亲自出外巡守,我虽然退位,但还会过问国家大事的。”

顺着舜和禹的话题延伸一下,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以为尧舜禹禅让是千古美德,其实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新装,赤裸裸的谎言。

所谓禅让,都只不过是权力争夺的伪装。

李旦所说的舜亲自出外巡守其实是一次流放,真实情况是舜被禹流放到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苍梧(今湖南省宁远县),苍梧距离当时的国都(今山西省永济市)航空距离一千二百公里。

所谓巡守,就是有多远,走多远!

舜最终死在苍梧,他的潇湘二妃将泪水洒在竹子上便产生了后世的“湘妃竹”。潇湘二妃在哭过痛过之后,皆赴水而死。刘心武先生从《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入手,大胆推测,林黛玉的人生结局并非病死,而是如同潇湘二妃一样,赴水而死。

回过头继续说李旦和李隆基的这次禅让,这次禅让的诏书于七月二十五日下达,八月三日,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正式登基称帝,这便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八月三日堪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太平公主占据上风,在这之后,太平公主虽然依然占据上风,但败局早已在八月三日这一天奠定。

因为在这一天,李隆基披上了一件外衣,皇帝的合法外衣!

正是这件合法外衣,最终要了太平公主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