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作者:顾炎武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是其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
作者:孔子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作者:刘宏毅
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小孩子好教,作祟的是家长。他们宁愿每个小时花一百元钱送孩子学钢琴,也没有时间和兴趣陪孩子一起学习圣贤的教诲。更有甚者还怕孩子学多了,将来无法在社会上自立,担心人善被人欺,真是糊涂的爹娘,可怜的儿郎。有什么办法呢?
作者:兰陵笑笑生
著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 奉劝世人,勿为西门庆之后车!
作者:李宗吾
我于民国元年,曾写一文曰《厚黑学》,此后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十六年汇刻一册,名曰《宗吾臆谈》,中有一文,曰《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扩大之为一单行本,曰《社会问题之商榷》。近年复有些新感想,乃将历年所作文字,拆散之,连同新感想,用随笔体裁,融合写之,名曰《厚黑丛话》。自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起,每日写一二段,在成都《华西日报》发表,以约有二万字为一卷,每两卷印一单行本,现已写满六卷。我本是闲着无事,随意写来消遣,究竟写若干长,写至何时止,我也无一定计划,如心中高兴,就长期写去,如不高兴,随时都可终止。惟文辞过于散漫,阅者未免生厌,而一般人所最喜欢者,是听我讲厚黑学,因将二十三年北平所印《厚黑学》单行本,略有点窜,重行付印,用供众览。
作者:屈原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作者:于丹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作者:张拟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有人认为是张靖,尚未有定论。《棋经十三篇》是一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术,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算关系到一局的胜败,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则,《合战篇》则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虚实篇》主要探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度加以阐述。《审局篇》要人们特别重视棋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题。《斜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列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篇》把棋力的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题。《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一重大价值。此外, 《棋经十三篇》 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价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认为这关系到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这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棋经十三篇·跋》的记载,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的重视,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刘仲甫以后许多棋手为之作注,至元代,晏天章、严德甫会诸家之要,撰成集解,《忘忧清乐集》、《玄玄集》等书都全文收录《棋经十三篇》。对今天的棋手来说,它仍有借鉴、指导作用。
作者:佚名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总结了秦以前药物学的成就。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及配位规律。次载药365种,分为三大类。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都作了叙述。其中不少药物的疗效已用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原书早佚,其内容则辗转保存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本均为后人编辑。本书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院校师生必备。
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还绘图1160幅,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药典,无论其严密科学的分类,还是其丰富的内容、流畅的文笔,都远超当时任何一部本草著作。本书以实用为原则,浓缩原著精华,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叙述结构,并将生涩难懂的古文译成了白话,力求使读者既能管窥原著风貌,又能集中精力学以致用。《本草纲目》原著中多数药物收有附方,这些附方是祖国几千年医学智慧的结晶。此外,本书还不惜代价,请丹青高手为书中所录许多本草绘制了大量实物彩图,不仅为读者辨别本草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也使本书具备了极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李白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首先,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信心,期望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经常以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为榜样或以之自许。他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他诗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显然,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希望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这大概正是古代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和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从李白身上,人们自不难联想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作者:于丹
本书为于丹教授日本扶桑行之学术感悟记录,以及孔健作为孔子第75代直系当主,孔氏思脉与于丹《论语》心得的激烈交锋。本书不仅有于丹教授在日本演讲的《论语》心得,还有孔健的孔子思想的深刻阐述,同时孔健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儒学做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以及孔子对孔学思想、《论语》思想走向世界的营销学成绩。于丹和孔健带领我们解读经典,在谈笑中见趣味,领人生智慧,品生活细微,解心灵困惑。
作者:林语堂
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开了另一扇门,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两千年来,抚慰了无数创伤的灵魂,使得人们在世俗努力挣扎时,有可回旋的余地。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多听听老子的话好处很多。人生在世,需要智慧。这部林语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视的著作,读来令人心地宽广,不但能领悟老庄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更能让自己保有心灵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点伤痕。
作者:李商隐
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本书题解对诗作之背景及所涉人名、地名、年号等均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加以说明,对诗中深蕴之旨义,诗法、诗艺等则视实际情况,短点长评,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难解的句子,或诗句之间跳跃性过大、意蕴过于深曲如无题诸作,则多采用串讲,疏通的方法,以使读者在阅读时首先能够达意,然后再进入到诗中的艺术境界。到于注释,凡有典故,尽量注明;难懂语辞,亦酌予讲解;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
作者:南怀瑾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书末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作者:区适子
区适子,字正叔。宋末县境鮀洲(今广东顺德陈村镇登洲村)人。幼爽迈,能文词,以博学多才闻名乡里,人称登洲先生。入元不仕,曰:吾南人操南音,安能与达鲁花赤俯仰耶。。一说童蒙课本《三字经》为其所撰。在顺德清晖园看到一段 文化长廊。全程讲述《三字经》,由古至今,以及在海外的传播。讲述说作者应为区适子。顺德历史上的著名教育家。可惜昨天太迷困,没怎么用心记。尤其是讲述区适子的趣事。原文没记。大致说当时顺德有个神庙,问神卜卦,求财旺子,很是灵验。区适子很好奇,专程赶来。来之前,摘了一篇芭蕉叶放在袖子里面。叩拜完毕,他问神他所来何事。随后抽签,神说他什么事也不为,袖内拢了一片青,昨夜落雨,少听了几点雨打芭蕉声。看完心里不由得会心一笑。
作者:佚名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本书原流传甚少,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成书于《西游记》之前,不过因为本书面世时《西游记》已经广为流传了,又因为在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上本书在《西游记》故事后,所以索性就被命名为《续西游记》,至于为什么作者写取经后的故事而不写去取经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张南庄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中国古典小说,它的艺术性是令人难忘的,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幽默文体。小说通过下界阴山鬼谷中的三家村土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遭遇,讽刺了阴曹地府。它一反旧小说的所谓文人气,无章无典,无规无矩;满目脏字却不下流,油嘴滑舌却很严谨。由于小说的反传统,作者又是个在野才子,从嘉庆初年至光绪三年的七八十年间,小说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也没有人刻印过;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才有了上海《申报》馆海上餐霞客写《跋》的版本。一九二六年五月,刘复(半农)在无意问得到了《何典》的旧版本,标点校注后准备出版,并请鲁迅作序。鲁迅在五月二十五日连写了《题记》和《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两篇文章(前者收入《集外集拾遗》,后者收入《华盖集续编》)。鲁迅很喜欢印成的样本,并认为《何典》谈鬼物正像人问,用新典一如古典,展示了活的人问相,在那时,敢于翻的人(张南庄)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何典》出版问世后风靡一时,跟鲁迅的着力推荐有关;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文化人在书斋里坐不住了,《何典》开场白中的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成了对时政最好的注解;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自称《何典》是他做嬉笑怒骂文章的范本;同时,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也不断提到这本书。但也有一些文人雅士,他们责难《何典》不入流。一九三二年,日本打算编印《世界幽默全集》,鲁迅把《何典》作为中国的八种幽默作品之一,推荐给增田涉,并在五月二十二日致增田涉信中说:《何典》一书近来当作滑稽本;颇有名声。
作者:琅缳山樵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华民族文化大成的书,是融中华民族艺术风格于一炉的书。作为一部小说,它的深度、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可以讲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超越的。在红楼梦的探讨上,我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社会生活,一是艺术成就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