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太子风波 忠王得立:高力士一句话,李瑁与太子之位就此无缘

可是,如果不选李瑁,又该让谁当太子呢?唐玄宗左思右想,理不出头绪。三个成年的儿子让自己给杀了,爱妃也死了,眼看自己都五十多岁了,继承人还搞不定,唐玄宗一时间真觉得活着都没意思,整天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怎么办呢?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看出问题来了。谁呢?高力士。高力士找了个闲置时间,问唐玄宗:陛下最近怎么这么没精打采的?唐玄宗看了他一眼,说:你是我家的老奴才了,你还不明白为什么吗?高力士心想,我要真不明白就不问你了。他问:是不是因为太子定不下来呀?唐玄宗说是啊!高力士说:这件事哪用得着这么费心呢?推长而立,不就谁也说不出什么了嘛!玄宗一听,连声说:你说得对呀,你说得对呀!就这么一句话,新任太子决定下来了。谁呢?不是排行十八的寿王李瑁,而是唐玄宗的三儿子,忠王李屿,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老大破相失去候选资格,老二已死,这老三不就是最大的儿子了吗?就这样,武惠妃辛苦半生,全成了给他人作嫁衣裳,相反,忠王李屿倒是不经意间吃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荣登太子宝座。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至此,太子风波历经十多年,终于尘埃落定。为什么玄宗在最后关头放弃寿王李瑁,改立忠王李屿呢?我觉得,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唐玄宗属意李瑁,完全是因为宠爱武惠妃,子以母贵的结果。现在武惠妃去世了,李瑁也就失去保护伞,露出本来面目。那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呢?《旧唐书·李瑁传》提到他的唯一优点,就是从小就能把复杂的宫廷礼仪演习得明明白白。有人说,这也不错,可见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但是别忘了,他是在玄宗的大哥宁王家里长大的,面对着这么一个出身高贵的养子,宁王夫妇敢管吗?整天就知道顺着孩子说好话,就算天资有点峥嵘,也逐渐被大人过度的宠爱泡软、泡没了。成年后的李瑁一无所长,怎么能引起玄宗真正的兴趣呢!如果武惠妃活着,玄宗为了讨好她,固然可以接纳这个不怎么优秀的儿子,可是,惠妃已经死了,那玄宗就没必要再委屈自己的心意。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唐玄宗不想立一个跟宰相关系过于密切的太子。众所周知,李林甫一直是李瑁的铁杆支持者。可是,玄宗既然已经把朝政交给李林甫,他就不希望这位宰相再去拥立一名太子。因为一旦太子和宰相勾结,就可能形成对自己皇位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忠王李屿就让人放心多了,他的母亲姓杨,早就去世,既谈不上后宫势力,也谈不上外戚势力;他又排行老三,本来就不引人瞩目,所以无论在后宫还是在朝廷都没有任何支持,对于唐玄宗这样一个强势的皇帝而言,这就是最好的太子人选呀!

第三,忠王得立,也是高力士的功劳。高力士是一个忠心耿耿为玄宗着想的人。在当时政治斗争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他所说的立长原则无疑最不会引起争议,也最有利于政治的稳定。虽说是宦官,但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正面作用,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同样,唐玄宗虽然在太子问题上犯过重大错误,但是,能够在事后听取意见,尽量挽回损失,也反映了他的清醒和明智。

随着太子问题的解决,开元时代也就基本结束了。开元时代虽然以李林甫拜相和唐玄宗一日杀三子黯淡收场,但是,整体说来,唐玄宗君臣锐意进取、励精图治还是时代的主流,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盛世巅峰。那么,接下来,唐玄宗的统治又会进入怎样的历史时期呢?他和杨贵妃的浪漫爱情里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历尽繁华的风流天子唐玄宗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