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姑侄恩怨 谁是主角

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答案来自唐隆政变。

众所周知,李旦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大唐王朝发生了唐隆政变,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又被拉下了皇帝宝座,在这之后,李旦被推上了皇位。

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

现存于世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串联之后,最终政变成功,因此李旦登上皇位,最大的功劳归李隆基,因此可以概括为“儿子栽树,老子乘凉”。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

真相并非如此!

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厥功至伟,而睿宗李旦登基,厥功至伟的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而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

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

在李隆基的陛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都是功臣不假,但并非第一功臣,而他们为了政治需要,把自己树立为第一功臣,然后把原来的第一功臣拉下马,湮没到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为二十五岁,职位为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的第三子。

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正是在公元710年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

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只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

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受到排挤,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李隆基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呢?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李隆基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然而,那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不仅家里没有面了,而且连钱也没了。

万般无奈,王仁皎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给李隆基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到了山穷水尽连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

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就不是创业了,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最后获得了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在母亲武则天时代还是哥哥李显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公主。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李显的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串联,这样一来,政变就不仅仅是李隆基的一厢情愿,也是太平公主支持的志在必得。

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后站着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边是表弟薛崇简,只要薛崇简跟他一起出现,对方便会意识到,他们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一个李隆基或许能起到震动的作用,一个背后站着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就能让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后的政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这时我们再来重新审视唐隆政变,如果把唐隆政变比作一场战役,那么李隆基就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太平公主则是坐镇后方的总司令。当一场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你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总司令的头上,还是敢死队队长的头上呢?

李隆基,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