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姑侄恩怨 失算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小皇帝李重茂还傻乎乎地坐在自己的皇位上,他知道皇城中昨夜已经刀光剑影,但是他并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

这时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把他拎着脖子拽了起来,然后一直拽下了皇位,太平公主一边拽一边说:“这不是你小孩子应该坐的地方!”

唐朝的第七任皇帝就这样被废黜,随后出场的是第八任皇帝。

太平公主对哥哥李旦使了个眼色,意思很明显,老哥,该你了!

李旦整理了一下表情,登基称帝,这便是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

从始至终,李旦都是被动的,他一直被推着前行,在他背后推他的有妹妹太平公主,还有儿子李隆基。李旦知道,这个皇位的取得,最大的功劳还是妹妹太平公主。

因此,他在皇帝生涯中,形成了两句口头禅:

“跟太平商量过了吗?”

“跟三郎商量过了吗?”

都说人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此时的太平公主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她醉心于亲手将自己的哥哥推上皇位,从此又可以在他的庇护下呼风唤雨,就跟哥哥李显时一样,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于是便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惯性,可怕的惯性。

正是因为这可怕的惯性,太平公主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她居然没有对太子之位进行干预。事实证明,这是太平公主一生中最大的失算,也是最致命的失算!

她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登上了太子之位,然后转身成了自己的政敌。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在李旦的五个儿子中,李隆基应该是最有能力的,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心知肚明,但她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她逼近。

太平公主麻痹了,她被现有的权势麻醉了。

从李旦登基开始,太平公主的权势便达到了顶峰,她对朝廷的控制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她提出的每一件事,李旦没有一件不照办,宰相以下的官员,她的任命就意味着最终任命。从此之后,她的家中成了热闹的自由市场,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对于官场中人而言,这里便是一条“终南捷径”,只要入了太平公主的这条线,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顶峰的感觉太美好了,有这种感觉的不仅是太平公主,还有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他们也跟着母亲乘风起航,不仅在朝中呼风唤雨,他们的产业也遍布京城内外,他们的生活排场也与皇宫比肩。皇宫里有的,他们也有,皇宫里没有的,他们家还有。历代权臣都曾经达到过这个层次,现在太平公主一家也达到了。

此时的太平公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算,她还沉醉于自己的权力海洋之中。自从她将哥哥李旦扶上皇位之后,来投靠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将这些人一一分类,安插到朝中的诸多岗位,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都先后当上了宰相,他们分别是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

窦怀贞原本是李显和韦皇后面前的红人,而且二婚还娶了韦皇后的乳娘,人称“皇后阿爹”。不过这人转身速度特别快,韦皇后伏诛当天,他马上杀妻解套,一转身又投入太平公主的门下,转身速度之快,足以让中国男足的后卫们目瞪口呆;

萧至忠出身世代官宦人家,一度官声不错,看到太平公主炙手可热,便投入了太平公主的门下,别人拦都拦不住,他的表弟曾经苦口婆心地告诫,可惜他没听;

岑羲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岑文本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他本人为官也很是清廉,只是一不小心站错了队;

崔湜,这是一个老熟人了。当年敬晖等五王派他到武三思身边当卧底,没想到一到了武三思身边,他便反水了,转而向五王反戈一击。本来武三思倒台后他应该受到清算,只是他的转身也快,迅速投向了太平公主,进而凭借英俊的外表成为太平公主的情夫之一。

单看崔湜这个名字,或许大家还有些陌生,但只要提及杜甫的一首诗,大家就会恍然大悟。杜甫的诗是这样写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九,即李隆基的宠臣崔涤,家中排行老九,“崔九”便由此而来,而崔九的亲哥哥则是崔湜。值得一提的是,崔湜和崔涤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全唐诗》中有他哥俩的作品,只是哥俩一个站在太平公主一边,一个站到了李隆基一边,因为这次站队,便有了日后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当然,此时说结局还为时尚早,因为太平公主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算,等她意识到时,已经是几个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