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晓声
梁晓声是一位怎样的作家,早已有了种种较为普遍的公认。《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使他成为知青文学的奠基人;《父亲》、《母亲》、《表弟》、《又是中秋》、《黑纽扣》、《白发卡》,使他成为亲情小说的代表性作家;而《民选》、《沉默权》、《档案》、《发言》、《学者之死》等等,是他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中篇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 所以1984年曾被人言为梁晓声年。 所以某报公开评选感动中国的十位作家,梁晓声榜上有名。 所以他被称为平民作家。 所以他被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不管以上评价是否得当,不管梁晓声本人作何想法──我们都义无反顾地决定了出版他的中篇小说选集。并且相信,许多读者,肯定是期待着有出版社作这样的决定的,以满足他们了解梁晓声中篇小说创作全貌的愿望的。 当我们在作家本人的配合之下真正开始做这一件事后,确实,有些惊讶──想不到他二十年间,竟写出了六十余部中篇小说!在数量上,他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创作中篇小说最多的作家之一。而在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方面,也显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在他的中篇小说里,从知识分子到大学生、到工人农民、到刑警和罪犯、到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林林总总的,组成了一幅梁晓声笔下的中国社会的文学式的清明上河图。或者说,我们编辑梁晓声的这些中篇小说时,真的联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家梁晓声曾在他的一篇创作谈中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他以弧比喻文学的人文质量和人文立场。 故我们也用他自己曾写过的文字作为他这一套中篇小说集的总名──《弧上的舞者》,在我们看来,那弧也是由稿纸的格子组成的。他是中国目前极少的仍坚持用笔写作的作家,而笔,是他惟一的伴舞之物。在稿纸格子组成的弧上,这一位作家,仍不倦地睽注着现实,仍不倦地舞着,舞着……
作者:艾米
《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19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能报名参加高考,这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三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了《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编辑的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静秋的那篇小说可以代替《伤痕》,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也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贴,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
作者:严歌苓
怎样的阴差阳错,使下岗工人董丹摇身变为记者招待会上的“贵宾”?面对一场场饕餮盛宴,他只想闷头暴吃,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别人的“希望”。置身于每一场隐藏着重重黑幕的宴会,董丹惊叹:爱鸟协会可以大啖孔雀宴;付不出工资的老板可以尽享女体盛;色情服务女郎的“献身”只为讨个说法;工厂为了获取暴利竟用头发做酱油……这些乏人问津的社会真相令受困其中的董丹咂舌。他欲逃离却已身不由己……最终,他能否获得心灵的救赎?在自己的谎言被拆穿前,揭露更大的谎言?
作者:虹影
母亲过世,她返回重庆家乡,在奔丧的三天,逐步揭开了家族阴暗的历史。在《饥饿的女儿》中,她曾在十八岁生日当天知晓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世,之后她浪迹四方,于国际文坛声名鹊起。婚姻遭变,这些都一一夹叙在她奔丧的线索里,母亲的生平,兄弟姐妹扭结不清的人性表现,以及那谜一般的不堪回首的过去,将生存混乱沉重的大幕一点点拉开。母亲的小名“小桃红”,俗称指甲花,也称好儿女花,是最易生长、生命力强,但也最卑微的花。母亲的生前际遇如同此花。虹影以槭冷静及贴合生存的笔触,将内心的伤痛一点点晾晒出来,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很少有如此深刻触及内心问题的作品。
作者:程小青
这句“奇怪的东西”,的确富于浓厚的引诱力。我当然也曾问过他什么是奇怪的东西,他却卖关子似地偏不肯说,只叫我到他那里去细谈。他还加上一句取笑的话,如果佩芹方面不准给假,不妨叫伊亲自去接电话,让他代替我请假。其实我和佩芹结婚虽逾十载,夫妇间的感情,自信依然正常地持续,并不逊于未婚前的状态,我也并不曾感受过一般人所领受的“问令森严”的滋味。我们都保守着互信互敬的原则,所以我们的行动,彼此都非常自由,不受丝毫限制,本无所谓请假不请假。
作者:老舍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这次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作品中另一个鲜活的人物是虎妞。她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她的可鄙也可悲的命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将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融入外国文学的景物铺排和心理描写,使祥子和虎妞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作者:陈染
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自然,心理焦虑症、精神抑郁症比任何一个时代的疾病更加加速蔓延,个人完全迷失在竞争中不能自拔,彻底地丢失了自己。而《私人生活》这本书从哲学的层面说正是讨论个人的存在与位置,讨论了现代人的内心的疏离感、迷失感和不安全感等等焦虑。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是作家陈染的代表作,是她最引起读者关注同时也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作家出版社于2004年4月推出此书的插图本,由女画家申玲配图。申玲的画风热烈而感性,线条简约,色调浓艳,这使小说染上了一种奇异的色彩。陈染自己则把这本小说当作一首青春的挽歌,一次青春祭奠,她说:我二十多岁时喜欢黑色,那种绝然的黑色。那时,正是偏执叛逆又多愁善感的年龄,一棵冷冬里荒凉的秃树,也会使我感怀神伤,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死亡的气息。……同样,有时走着走着路,忽然遇到一截此路不通的幽径,也会使人感到人生到处都可能遭逢屏障,遇到埋伏着的陷阱……。黑色是一种冷,一种排斥,一种绝对;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绝,是抗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协以及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说到底,黑,是青春的颜色!而现在,走过了青春,便再也没有权利执迷于绝对的黑色了
作者:周梅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出版优秀长篇小说选拔本,集中展现了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风貌和水平。新时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大增,题材、风格、手法亦日趋多样。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二○○四年五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厚重见长,或以独特取胜或曾引起强烈反响,或为读者喜闻乐见。丛书出版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且与我社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长篇不说藏本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两套丛书互相衔接、照应,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
作者:冯骥才
清朝末年,一个海神娘娘出巡散福之日,津门各会热闹非凡。盐务展老爷新娶的小老婆飞来凤这一天大出风头,逢会必截,犒赏丰厚。突然,估衣街上的大混星子玻璃花跳出来横生事端,故意挑衅。众人劝说无效,僵持不下。人群里走出一个带点傻气的汉子,对玻璃花好言相劝。这大混星子不但不听,还张狂地要来揪他头上那根粗黑油亮招人眼目的大辫子。不料,那傻巴的辫子竟像皮鞭一样,把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在估衣街上栽了面子,他发誓一定要找到那傻巴一决雌雄。经多方打听,方知那人是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混星子死崔为垄断估衣街,借机除掉玻璃花,便撺掇他去找津门三大块儿中能耐最大的戴奎一帮忙拔撞。戴打得一手好弹弓,可称天下奇绝。
作者:村上春树
渡边搜集整理
作者:李承鹏
十年甲A,既找不起时间的重量,也当不起记忆的见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追忆甲A10年,空气里都是怀旧的味道。本书主要是讲三位作者有幸作为亲历者和目击者,见证了这10年间的许多或美好、或沮丧、或让人肾上腺素增多的一个个瞬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往事中,但是有些往事,却注定让你难忘记。
作者:赵本夫
民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在满洲的宫廷里大发雷霆:关系大清国脉的清花日月樽中的月樽神秘丢失。所有人的目光都指向了国宝的出生地——景德镇,那里正在举行两年一届的青花瓷玉大会。青花瓷王既代表着瓷器行业的无上荣誉,更关系着带来滚滚财源的大批订单。两大制瓷世家——薄家与司马家多年来一直明争暗斗,这一次更是为争夺本届的瓷王称号费尽心机,甚至明火执仗地大打出手。恰逢此时,江湖侠客任凭风带着好友的临终重托来到景德镇,遇到了三个女人:薄家的女掌门夏鱼儿、薄家大小姐薄小文、红尘女子李凤白。三个女人都爱上了风流潇洒、豪气干云的任凭风,两个家族的战争纠缠在三个女人的爱情战争之中。两本制瓷秘籍,一对青花日月樽,不论是企图复辟的前朝遗老还是窥我山河的日本间谍,都在一部大起大落的《青花》之中粉墨登场。无辜青花,有罪人心。一场勾魂夺魄的奇情异恋,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奇。最终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两大家世几十年恩怨冰释,景德镇也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宁静。
作者:刘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部描写北京市民的小说,它用显微镜去观察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渺小的人生困境,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喜剧效果、切实的人生内涵,凸现了心地善良的城市平民张大民一家人追求平凡的幸福生活的过程,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而张大民的幸福是知足常乐。 张大民这一爱耍贫嘴的形象正是北京普通市民的缩影,他那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锲而不舍的乐观精神和观众心心相印。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大家庭,描述了我们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80年代的生活状态。编导以自然主义表现方式,把生活中的无奈还原得非常充分。生老病死、偶然意外、亲人之间的相互伤害……观众看到张大民,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作者:范小青
反正你们知道的,小区和小区之间,楼和楼之间,楼层和楼层之间,真是很相像的。这个想法一出来,立刻把我自己吓了一跳,正如我在梦里看到的,一幢一幢的楼,一个一个的小区,都是一样的,但是我是按图索骥的,难道我手里拿着一个地址,会走到另一个地址去吗?我如果没有去过那个小区,我怎么会记得那个小区呢?难道是在梦里去的?——《梦幻快递》《梦幻快递》收录了《南来北往谁是客》《下一站不是目的地》《真相是一只鸟》《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接头地点》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者在描述时代变迁和现实生活人物的种种遭遇的精彩故事中,蕴涵着深邃的思考。
作者:王小波
高宗在世的时候,四海清平,正是太平盛世,普天下的货殖流到帝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壮丽大城。城里立着皇上的宫城,说不尽的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无论巴格达的哈里发,还是波斯的皇帝,都没见过这样的宫殿。皇上有世界上最美的后妃,就连宫中的洗衣女,到土耳其的奴隶市场都能卖一斗珍珠的价钱。他还吃着洋人闻所未闻的美味,就连他的御厨泔水桶中的杂物都可以成为欧洲子爵、伯爵,乃至公爵、亲王席上的珍馐。他穿着金线剌绣的软缎,那是全世界的人都没见过的。皇上家里用丝绸做擦桌布,用白玉做磨刀石,用黄金做马桶,用安南的碧玉砌成浴池。他简直什么也不缺,于是他就得了轻微的抑郁症。。。。。。
作者:刘以鬯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作者:曹文轩
本书是曹文轩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夜狼》、《弓》、《我不想做一只小老鼠》、《小野父子去哪儿了》、《远方》、《白篮子》、《白雀》、《苦衷》、《无身之影》九篇短篇小说,作者在牧歌式的文字、绘画似的意境中,构筑起一道亮丽、质朴的风景。插图唯美空灵,与曹文轩纯美的文字交相呼应,堪称一套经典之作,是读者不可错过、毕生珍藏的一份珍贵礼物。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我们的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曹文轩
作者:许开祯
著名作家许开祯泣血之作,黄晓阳亲笔题写书名这不是河,这是民族精神之魂!这是一条流淌着整个民族的血的河流! 顺河而上,我看见马牙雪山,看见圣洁的天堂;顺河而下,我看见卑微的灵魂,看见死亡。邓朝露和吴若涵是两位美女,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两人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界后起之秀。邓朝露毕业于国内著名的北方水利大学,师从国内水资源泰斗秦继舟,目前是北方水利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秦继舟助手。吴若涵则是典型的海龟派,从法国学成归来后进入中科院祁连分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工作。石羊河流域出现生态危机,中央和地方围绕这一流域展开了一系列治理,邓朝露和吴若涵所在的两家科研机构也在这项规模浩大的生态工程中担负起使命。邓朝露她们承担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纲要》的制定,跟法国专家组一起完成。吴若涵所在的机构则分担《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这一重大项目。围绕着两个项目的展开,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博士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这宫里有爱情,有责任,也有历史留下的一个个创伤。一条河的历史,一个流域的消失与救亡。两代水利人的风雨征程,两代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
作者:叶辛
在文坛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严欣,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寨上,来看望他初恋的情人郑璇。而当年的女知青郑璇,已是一个孤凄的寡妇,还抚养着一个四岁的女儿小莺莺,在偏僻的沙坪寨上,过着贫穷难熬、度日如年的日子。一个美貌的上海女知青,一个曾经被评为先进典型、众人学习榜样的标兵。是如何沦落为颇有心机的农民汉子的妻子,又心甘情愿当一个农妇呢?心中始终惦记着她的严欣要解开这个迷,他还要动员她带着女儿跟着他一起回到省城里去,彻底地改变他的生活状态。可郑璇有顾虑,她顾虑自己的寡妇身份,顾虑已和老农生下了一个女儿,顾虑给前程远大的严欣增添麻烦。而更主要的,是她心里有着沉重的负担,精神负担。严欣执着而顽强地希望她醒悟过来,觉醒过来。她会跟着严欣走吗?
作者:严歌苓
四〇至八〇年代流传在中原农村的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一段纷乱复杂的痛苦历史,一场人性人伦的严峻考验。大多数人不得不多次蜕变以求苟活,愚昧朴拙的女主人公葡萄则始终恪守其最朴素的准则,则被错划为恶霸地主而判死刑的公爹匿于红薯窖几十年。王葡萄是严歌苓贡献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创的艺术形象,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超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真正的能量和本原。小说里的民间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藏污纳垢特性首先体现在弥漫于民间的邪恶的文化心理,譬如嫉妒、冷漠、仇恨、疯狂,但是在政治权力的无尽无止的折腾下,一切杂质都被过滤和筛去,民间被翻腾的结果是将自身所蕴藏的纯粹的一面保留下来和光大开去。葡萄救公爹义举的前提下,公爹孙二大本来就是个清白的人,他足智多谋,心胸开阔,对日常生活充满智慧,对自然万物视为同胞,对历史荣辱漠然置之。在这漫长岁月中他与媳妇构成同谋来做一场游戏,共同与历史的残酷性进行较量——究竟是谁的生命更长久。情节发展到最后,这场游戏卷入了整个村子的居民,大家似乎一起来掩护这个老人的存在,以民间的集体力量来参加这场大较量。